温榆河生态治理工程一标段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空腔结构的闸墩、闸下内设廊道、旋转式行车坡道……在温榆河生态治理工程一标段,一系列水利工程中少见的复杂建筑结构,一一汇集于此,成为整个工程中施工结构最为复杂标段。日前,记者从施工方北京建工城乡集团通成达公司获悉,项目正在进行河道地基处理,预计12月内可完成土方作业,力争明年汛期前实现水闸主体结构完工。

        温榆河生态治理工程位于温榆河公园范围内,起点为京承高速温榆河大桥,终点为京密路孙河大桥,长度约10.1公里。其中,一标段位于顺义区高白路,全长2.13公里,施工内容包括拆除现状鲁疃闸,新建水闸1座,新建温榆北堰,加高堤防、河道绿化、慢行道路系统以及配套电气工程、灌溉工程、给排水工程等。

        “我们本次改建的鲁疃闸,是全标段中唯一一个空腔闸墩式水闸,该种形式在北京市范围内极少应用。”项目副经理李常成介绍,改建后的鲁疃闸全宽72米,中间由2个高9.5米的椭圆形闸墩支撑。鲁疃闸作为大型水闸,采用钢坝闸门,无上部结构,顶部可溢流。李常成对着施工图纸向记者介绍,整个闸墩共分为3个空腔结构,中间矩形区域负责安置各种机电设备,左右两端椭圆形空腔,本着节约混凝土、绿色建造理念,进行掏空处理。据悉,根据设计预估,一个闸墩两个空腔可节约混凝土106立方米。

        虽然闸墩两端椭圆形采用大曲率设计,但项目部为实现高质量建造,专门对闸墩浇筑工艺进行了技术优化。项目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闸墩总高达9.5米,需采用分层式混凝土浇筑。浇筑时恰逢冬施期间,在北京零下十余摄氏度进行混凝土浇筑,较易出现裂缝、涨模等问题。为此,项目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从原材上减少水化热的产生,从控制砂石含泥量、降低水灰比等多方面入手,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此外,底板浇筑时项目部计划搭建高7.5米的暖棚,内部设置电锅炉,提升环境温度,确保浇筑质量。

        针对上下层异形模板拼装问题,项目部增加了2倍测量人员数量,细化测量点。同时,在技术上,增加脚手架和模板支撑数量,确保构建垂直度、平整度以及尺寸规格。此外,项目部还严把质检环节,重要节点采用专人盯控式浇筑,提前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

        作为结构最复杂标段,旋转坡道是本次项目施工的最大难点。据介绍,旋转坡道尽管在建筑工程中常见,但该结构形式在北京市水利工程中却较少应用。“将来,旋转坡道主要实现地面通往廊道的车行交通功能,以便后期闸墩内部设备的运输和围护。”李常成说。在未来建设时,项目部将首先完成坡道外框浇筑,而后再与水闸主体结构同步施工。

        李常成介绍,在勘测时,项目部发现闸址地下水丰富,且与现状河水连通,需重点考虑渗流问题。为保障旋转坡道施工安全,项目部在闸区左右岸深基坑方案设计时首先设置地面外围截、排水设施,以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冲刷边坡。同时,在开挖前,施工人员根据土质情况及防护方案,于顶部采取减压、放缓边坡坡度,预留平台,在边坡设置排水管道、排水沟等措施。此外,在基坑底部,项目部还设置了集水井及排水沟槽,以确保地下水顺利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