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备勤人员守护道路安全                                           ■记者 刘偶/摄

  7月27日至29日,北京遭遇持续强降雨,首都机场高速这条“钢铁动脉”在暴雨中面临严峻考验。首高发公司迅速启动防汛响应,在18.4公里的战线上,20余名备勤人员化身为“道路卫士”,重点守护四元桥、杨林收费站两大“咽喉要道”,他们利用“冷补料”与时间赛跑,成功实现预警期内道路零中断、险情零发生。29日14时30分,随着暴雨预警解除,全体人员立即转入雨后“体检”模式,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雨越大,坑槽越会像‘地雷’一样突然冒出来。”首高发路捷通养护公司副总经理王晓民介绍,降雨渗透会冲刷路基细料形成空洞,车辆碾压后便会瞬间塌陷。为此,公司建立了“雷达式”巡查机制:橙色以上预警时与路产、监控部门共同开展2小时一巡的工作机制;日常状态“白2夜1”巡查,并辅以全路段视频监控。预警期间,项目部累计出动巡查12人次,车辆6台次,确保病害“即发现即处置”。据统计,在汛前5月份,机场项目部已针对机场高速公路修复路面坑槽70处,总面积达114.61平米,确保安全迎汛。

  7日29日11时许,巡查员李虎在四元桥8号匝道、9号匝道发现两处直径约20厘米的坑槽,随后安排应急抢险组携带冷补料火速抵达,仅用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抢救性缝合”。这种特殊材料如同“创可贴”,能在雨天快速固化,为后续热油修补赢得时间。

  四元桥区犹如防汛“心脏”——有2个深槽易积水,2座泵站承担着关键排水任务。8人值守小组24小时进行监测,确保全自动泵站系统安全运行。王晓民告诉记者,泵站专门设有视频监控系统,当发现降雨骤增或系统异常时,可随时切换到手机端手动控制,以此确保首都机场道路安全畅通。

  距温榆河百余米的杨林收费站则是防汛的“前沿阵地”。此处边坡采用“土工格栅+植被”双重防护措施,巡查员每半小时用手电探查土层含水量。“就像检查堤坝‘皮肤’是否渗汗。”值守班长比喻道。得益于上汛前完成的全线排水沟清淤工作,此次降雨中边坡零滑坡。

  7月29日15时,暴雨初歇,抢险人员并未休息,而是迅速脱下雨衣,携带机械设备,驾驶工程车辆赶往各坑槽病害点位。抢险队员告诉记者,随着天气转晴,目前可采用常规修补方式,先用热风枪烘干路基,再铺装沥青“敷面膜”。“未来2天内,我们将完成所有坑槽的永久性修复。”抢险人员表示。

  随着大雨的落幕,映入眼帘的是那支始终坚守、在雨中奔跑的巡查队——他们的身影,正是这座城市防汛体系最鲜活、最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