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施工的北京歌舞剧院项目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近日,被誉为北京文化艺术新地标的北京演艺集团下属北京歌舞剧院完成了一项“大棋”般的布局。站在项目基坑边缘俯瞰,一个个约1.5米见方的黄色和灰色钢板安装就位,呈现出如同对弈中的围棋棋盘的面貌。这些钢板共同组成了国内首例并联式“振震双控”隔振(震)支座体系。双色钢板相互咬合,又彼此分离,于基坑内呈现出交错有致的布局态势。

        对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北京歌舞剧院项目经理罗科庭来说,这盘大棋标志着整个项目完成了隔振降噪与减震的基础工作。“这种施工方式堪称极其繁琐。在业主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如同下围棋一样的精确落子,满足了剧院允许噪声限值不高于35分贝的声学环境控制要求。”罗科庭说。

        北京歌舞剧院因演出需要,对室内隔音降噪以及振动控制要求极高。该工程地处北京市繁华的区域之一——东三环双井桥旁,距离剧院不到6米的地方,便是每日不间断运行的地铁隧道。这套系统由此派上了用场。

        在项目党支部书记、副经理于晓看来,整套体系的核心便是黄灰相间的“棋子”。黄色的“棋子”名为滑移式弹簧隔振(震)支座,其通过弹簧来消减地铁、车辆、地震引起的振动;灰色的“棋子”如同给靴子扣上一顶帽子的靴帽橡胶支座。靴子和帽子间隔50毫米,常态时不传递地铁振动;若遇到地震时,通过多层叠合橡胶来消减地震横波带来的扰动和破坏。

        于晓说:“整个项目使用了267个隔振(震)支座,其中黄色‘棋子’209个,能够分别顶起120吨至540吨不等重量的上部结构。此外,灰色‘棋子’58个。这里因为在不到4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施工,加之下窄上宽、局部悬挑和吊挂的上部剧院结构,造成的基础受力情况异常复杂。这种隔震体系可以满足工程减隔振需求与结构抗震要求。”

        从演示动画上可以看出,隔振(震)层中心区域的“十字梁”交叉点为灰色“棋子”,四边为黄色“棋子”。边缘区域特别是临近地铁隧道的一侧,则是黄色和灰色的“棋子”交替布局,像极了围棋中博弈的状态。整套体系被安装在地下二层到三层之间。项目总工程师宋奇达说:“地下三层和四层及地下一、二层悬臂外墙与地层连接,保证了整个建筑地基稳固;而隔振(震)体系之上的区域属于可移动区域。”

        这两种“棋子”的造型类似三明治,两端为连接混凝土结构的钢板,中间区域分别使用了多层橡胶片和高强度弹簧。除了缓解振动对结构的冲击外,遇到地震时还可以给建筑结构提供最大40厘米位移的空间。

        为了保证40厘米的变形空间,建筑边缘一圈还设置了独立的结构墙体。“这堵墙并非结构外墙,它与真正的结构外墙之间预留了40厘米的空间,从而使整套隔振(震)体系自成一脉。一旦遇到地震,隔振(震)体系使整个剧院通过位移消弱冲击,实现了对建筑的最小影响。此外,部分内部贯通的电梯井在隔振(震)层以下与结构之间也预留出了40厘米的空间,电梯井与主体结构分离,在地震工况下随着隔振(震)层以上的结构一并滑动,保证建筑使用安全。”宋奇达说。

        北京歌舞剧院项目负责人常晶磊表示,北京歌舞剧院采用的“并联式振震双控”系统,对未来剧院使用的声学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目高度重视前期振动数据采集、设计和后期的生产、安装的各个环节,从设计阶段就组织设计单位,通过专家论证确定了剧院噪声控制标准;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采集现场相应地层的地铁运行数据,不断优化计算模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设计方案。该项目还组织参建各方对潜在生产企业进行了实地详细考察,在有效控制建设成本的同时,确保设计方案顺利实施;在建设过程中,串联了各相关单位并形成合力,对支座安装质量进行了重点控制,力求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剧院。

        下一步,该项目将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管道封闭、装饰装修、气密性处理等多种手段也将陆续实施,最终通过组合隔音、隔震、降噪处理,让剧院在使用中达到低于35分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