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说“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笔者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行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得到人民信服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矛盾的,因此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它指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它还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观点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是科学,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可见,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是科学,是普遍真理。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受到人民拥戴
人民性解决的是“我为了谁”的问题,是立场问题,是阶级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不隐瞒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两个绝大多数”思想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和目标,即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是“绝大多数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民性。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所以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始终占据理论最高峰和道义制高点,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戴。
二、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植根实践的学说,是普遍真理。它既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很好地指导了中国的实践,证明了其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首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的革命该走什么样的路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相关理论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开启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此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来反抗官僚资产阶级和反动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立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等。此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又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不断发展,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在实践中,我们还在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农村应成为党工作中心的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规律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文章,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典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此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正是依靠毛泽东思想,我们党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毛泽东同志经过深入的调研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表明我们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和理论,从而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理论。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后,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根据世界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自身改革发展实践,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历史逻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发展好
(一)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发展好
从历史的逻辑来看,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较好的时候,社会主义事业就发展得较好,凡是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挫折。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俄罗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迫于当时的内战和外战双重战争环境,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遭受了严重的失败。1921年5月,基于国家落后的经济状态,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战胜了党内三个反对派,不顾国情和实际情况,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形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政治上过度集权、经济上管得过死、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盛行、高薪官僚特权集团得以发展等弊端,从而走上了歧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联模式的失败。
回顾党的发展历史可知,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事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发展得较好,一旦脱离了这一思想路线,我们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对待科学理论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指导实践。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从而指导我们党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