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蓓在工作中。

  实验室里,仪器运转的嗡嗡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科研交响曲”。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技术带头人赵蓓身着白大褂,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手中鼠标灵活移动,对刚采集到的管网水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在首都供水科研这片充满挑战的领域,她凭借科技创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探寻着新路径。

   全力攻坚“南水”进京管网适配难题

  赵蓓2013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时,正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北京市供水系统面临大规模水源切换的严峻挑战。初入职场的她,没有丝毫畏惧,毅然投身于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南水北调京津受水区供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项目中。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赵蓓深入实验室,刻苦钻研管垢采集分类、厌氧预处理方法,并自学管垢数据分析技术。她与项目组成员并肩作战,足迹遍布全市11个水厂、110个管网点,累计采集近3万个水质数据和近百组管垢数据。无论工作到多晚,她都坚持当天采集数据、当天完成检测,确保研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经过不懈努力,赵蓓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地提出水质腐蚀性和水质差异度两个综合判定指数,建立了管网“黄水”风险的5级分类标准。这一成果不仅为北京等多水源供水、管网系统复杂的超大城市划定供水管网“黄水”敏感区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制定接纳南水北调水源保障方案手册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赵蓓的“水质腐蚀性判断指数”被收录到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对提升南水北调沿线受水区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她总结提炼的“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管网黄水风险识别与控制”项目更是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彰显了她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

   多维筑牢供水管网水质安全防线

  “南水”进京十年来,赵蓓持续深耕“南水”研究领域,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多项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和集团科研项目,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十三五”水专项等重大课题研究。

  在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刚成立初期、科研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赵蓓身兼数职,从项目申请到实施方案制定,从采样检测到结题审计与报告撰写,均可见她勤奋工作的身影。2018年,她负责的两个市级和两个集团项目均顺利结题,项目成果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通过对管网水质的持续研究,赵蓓进一步揭示了水源切换过程中管网“黄水”的发生机制,建立了系统性管网水质风险评估体系。她突破供水管网不可视性和空间差异大的限制,形成可实际应用的管网水质保障技术措施,并组织开发“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分析”小程序,推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赵蓓的这些研究成果为自备井置换及接纳“南水”的新建地表水厂通水安全评估和精准调配方案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保障了超75亿立方米“南水”的输配安全。其研究成果不仅是集团荣获202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还多次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

   创新赋能首都供水管网漏损治理

  在科研工作中,赵蓓始终主动探索智能监测体系、在线水力模型、优化调度和高效漏损管控等新领域。她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承担了多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北京市的重大课题研究任务。

  面对全新领域,赵蓓以学而不厌的好奇心和铁杵磨成针的决心,从零开始自学管网水力模型、漏损治理理论、ArcGIS和EPANET等多种软件操作和编程技术。她根据团队成员特长安排项目研究方向,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活力,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要任务。

  在“亦庄国家漏损治理示范区建设”等课题研究中,赵蓓综合运用水力模型、卫星探漏等新技术,构建多水厂、复杂管网供水优化调度算法,开拓了管网漏损物探和自主算法新领域。她组织开发的应用软件在集团调度中心部署使用,实现了应用研究与场景落地相结合,助力亦庄国家漏损治理示范区提前达成漏损率7%的控制目标。

  在未来的日子里,赵蓓将继续与首都供水战线上的每一名京水人携手奋进,为构建“安全、优质、绿色、智慧”的供水服务保障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