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肉食集团通州公司肉制品生产加工线。 ■记者 周宇杰/摄
8月20日,首农食品集团举办“走进首农·探访全产业链守护百姓‘肉案子’”活动,邀请参观者深入肉类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启一场探访之旅。从现代化的养殖基地,到科技感满满的加工车间,再到便捷触达消费者的销售终端,每一处都跃动着创新与坚守的脉搏,见证着国企的民生担当。
作为市属大型国有食品企业,首农食品集团已构建起涵盖育种研发、畜禽养殖、精深加工及冷链配送的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集团年屠宰加工生猪超过1000万头,牛羊55万头,肉鸡3600万只,北京鸭600余万只,稳固地保障了首都市民的“肉案子”。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吃得饱,更要让他们吃得好、吃得健康。”首农食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该集团旗下“大红门”“黑六”“月盛斋”“穆香源”“华都食品”“金星鸭业”等品牌持续创新,既传承传统风味,又不断满足消费升级的新需求。
猪肉产业 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融合
位于通州的二商肉食集团大红门公司工厂店,市民王女士正在挑选新品。“他们家蒜肠我吃了十几年,现在小包装的‘红门小厨’生鲜产品系列更适合我们两口之家。”王女士所说的正是二商肉食集团2024年推出的创新产品。这款产品采用混合气体保鲜技术,保质期延长至7天,赢得了众多消费者青睐。
作为北京市场占有率超40%的猪肉品牌,“大红门”的底气来自于从养殖、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把控。在河北衡水安平养殖基地,每头猪耳朵上都佩戴着电子耳标。“从出生到出栏,所有防疫、饲喂信息都记录在系统里。”技术员小李介绍。2024年,该集团投入1.2亿元对承德二商大红门公司生猪屠宰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华北首条二氧化碳致昏屠宰线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猪肉品质。
走进二商肉食集团,记者看到一整套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方面标准体系,它包含60多项制度。比如,《生猪、牛羊进场检查登记和记录制度》,由驻厂官方兽医对原料进行检疫,并实施激光灼刻追溯码技术,确保每头白条猪及分割品正可追、反可溯。目前,二商肉食集团已在全国布局7个生猪养殖基地,存栏生猪35.21万头,为保障首都“肉案子”提供了坚实基础。
面对烧烤食材市场爆发式增长,2025年二商肉食集团推出40余款新品。其中“大红门”的秘制猪肋排采用分子料理技术预处理,烤制时间缩短30%。此外,还开发了近百种“即烹、即热”的预制菜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便捷需求。
在创新渠道方面,二商肉食集团构建了立体化销售网络。在全国已布局2000家“大红门”专卖店,并实施“北京市场1000+两年工程计划”,让安全优质的肉食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同时构建“自营+合作”双轨直播矩阵,通过“工厂溯源直播”“烹饪教学专场”等形式,直观展示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品控流程,与美食博主、健身达人等合作,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定制直播内容,推动品牌影响力与产品销量的双重提升。
如果说“大红门”守护着百姓餐桌的基本盘,那么首农食品集团旗下的“黑六”品牌则代表着消费升级的方向。在北郊农场黑六公司延庆养殖基地,北京黑猪在发酵床猪舍中悠闲生活。“我们利用智能化的育种测定系统持续选育北京黑猪,为北京黑猪提供生态福利的生长环境,并且每天补充青绿饲料。”基地负责人介绍道。这种贴近北京黑猪习性的养殖模式造就了黑六猪肉的优良品质,其肌内脂肪含量是普通猪肉的2倍以上,肉质细嫩、香味浓郁,2024年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牛羊肉产业 250年的守正创新
清晨6点,月盛斋第七代传人马强便开始忙碌,准备当天的老汤。在陶然亭旗舰店的后厨,他小心翼翼地从青花瓷缸中舀出那传承百年的老汤,“这缸老汤源自1775年,酱烧技艺已历经250年的传承。”
这种坚守与创新在月盛斋身上完美融合。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月盛斋在全国布局,先后在上海、武汉、广州建立加工基地。2024年,企业在赤峰投资建成精深加工基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推出了低脂即食牛肉、牛肉干等系列休闲食品,其中即食用肉采用真空慢煮技术,蛋白质保留率达95%,成为健身人群的新宠。月盛斋公司聚焦百姓需求,推陈出新,持续为商超渠道提供具有高质量、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2025年6月荣获“山姆会员商店2024年度最佳供应商”荣誉称号。
在线上渠道,月盛斋的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618”期间,依托“七鲜”“盒马”等平台,销售额显著提升,其中齐齐哈尔风味烤牛肉稳居品牌周销售榜首,羔羊法式小切羊排也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月盛斋紧跟场景式消费浪潮,推出了多款适合现代消费的产品,“月盛斋”的孜然羊排融合清真传统与西式调味,成为网红爆款。“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中华老字号不是‘老古董’,而是承载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更是守正创新的‘常青树’。”月盛斋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月盛斋公司的检验室内,技术人员正运用肉品嫩度仪、色差仪及顶空分析仪等尖端设备对产品进行精准测定,只有符合严格标准的产品方能进入销售环节。
鸡鸭禽肉产业 舌尖上的美味密码
在华都食品的孵化车间,刚出壳的小鸡正接受“鸡生”第一次体检。“我们通过AI图像识别复选剔除弱雏,确保每只鸡苗都健康强壮。”华都食品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道。这种科技赋能贯穿养殖全过程:智能环控系统保持舍内恒温恒湿,无抗饲料配方提升免疫力,到出栏时成活率达98%。
在加工环节,华都食品的创新能力令人印象深刻。针对便利店开发的“火鸡面风味鸡肉串”采用特殊裹粉工艺,微波3分钟即可还原现制口感,该单品销售额现已突破230万元。而“虎皮鸡爪”通过“先炸后卤”工艺,实现“一嗦脱骨”成为佐餐新宠。
金星鸭业的故事同样精彩。“经过几十年的科研攻关,南口育种中心育种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中心研发部经理杨方喜说,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北京鸭表型—基因型数据库,首次系统性获得了影响北京鸭多个指标的数百个分子标记,构建了全球第一个北京鸭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
金星鸭业先后自主培育了“南口1号”北京鸭配套系、京典北京鸭配套系,均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每年可向市场提供50万至100万只父母代种鸭,占全国中高端烤炙鸭市场的90%以上。
在养殖环节,金星鸭业不仅传承了千年历史的北京鸭填饲技艺,还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公司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智能填鸭设备,使填饲过程更加精准高效;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确保鸭群生活在洁净、舒适、宽敞的环境中,打造健康生态的养殖体系。
基于更先进的育种手段和填饲工艺,人们吃上了更鲜美的北京烤鸭——皮脂率40%以上,胸肌含肌纤维直径22.7微米,脂肪在肌肉束和肌肉纤维间分布均匀,烤出的鸭子表皮酥脆、肉质鲜嫩、味道自然清香。
从养殖基地到百姓餐桌,首农食品集团用全产业链布局诠释着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在这里,传统与创新交融,安全与美味并存,共同守护着千家万户的“肉案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