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龙在道路抢修现场 ■记者 刘偶/摄
7月26日深夜,暴雨如注。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三公路处副经理任国龙的手机骤然响起——怀柔区G111国道突发泥石流致道路中断。放下电话,他立刻召集抢险团队,顶着暴雨冲进漆黑夜色。这一夜,成为他与400余名抢险队员连续奋战120小时的起点。
“雨太大了,路上全是塌方的泥沙和碎石,铲车刚清完一段,新滑坡又出现了。”任国龙回忆道。26日23时,他和队员分为进京、出京两组,沿G111国道双向巡查。暴雨中,能见度不足5米,手电筒的光束被雨帘切割成碎片,抢险队不敢放慢速度——每耽搁一分钟,被困群众危险就多一分。
巡查队在峪道河发现第一处严重断点:100立方米山体滑坡及倒树将道路彻底掩埋。随队铲车立即轰鸣作业,队员徒手清理树枝与石块。30分钟后,一条单向通道被硬生生“撕”开。然而,这只是开始。截至27日12时,他们共发现G111京漠线、G234兴阳线等9条道路受损,涉及22处水毁路段,最短清理耗时20分钟,最长超36小时。
“14个道班驻地就是我们的‘前线哨所’。”任国龙介绍。每发现一处险情,抢险队便通过电台就近调遣驻点人员,形成“发现—上报—抢通”闭环。26日夜间至27日凌晨,他连续工作48小时,因暴雨裹挟着山洪冲毁大部分电网及通信基站,山区路段陷入“信息孤岛”。受地处山区、山体和树木遮挡影响,任国龙手中卫星电话信号格始终在“无服务”与微弱的一格之间反复挣扎。
“必须把灾情传出去!”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举着手机在暴雨中跋涉,像举着一支随时可能熄灭的火把。每前进几百米,他就得停下来寻找信号点——有时是裸露的岩石,有时是倒塌的电线杆旁。任国龙说:“当时每隔半小时左右,才能找到一处信号点,艰难发送一段三四秒的语音。”
“琉璃庙南四桥北面与断点间,有24人被困,请立刻搜救。”26日23时,任国龙接到这通求援电话时,心头一紧。当时,他距事发地尚有数公里,沿途多个断点如“拦路虎”。他带着队员一路抢通,终于在27日凌晨4时抵达现场。
任国龙回忆,眼前景象触目惊心:桥体两端下部结构已被洪水冲毁掏空,仅剩沥青路面像一片悬空树叶。但更揪心的是,仍不见被困人员踪影。
夜黑如墨,通信中断,任国龙无法联系被困者。因桥体沥青路面仅剩10厘米厚,无法承受车辆重量,任国龙徒步冒着桥面随时坍塌、坠入激流的危险,继续探路搜索被困人员。最终,他在桥另一端发现24名受困者——10辆车内,大人孩子蜷缩在一起,其中有一名3岁幼儿和一名10岁儿童。
“车肯定过不去了,咱们徒步送物资!”任国龙当机立断,组织车上物资徒步运送。随后,他驱车数公里找微弱信号,紧急协调救援。临行前,孩子父亲拦住他,焦急询问何时能脱困。尽管无法给出确切时间,但任国龙坚定回应:“别怕,我们一定带你们出去!”
27日9时40分,临时通道打通,24人全部获救。
自抢险启动,任国龙雷打不动5时起床,5时30分准时出发,哪怕再忙,也要巡视沿线所有断点,逐一询问进展、解决难题。一箱油跑一天,六百里路守一线,他用车轮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
“最难的是运料。”任国龙说。灾区交通瘫痪,砂石料无法送达。队员们就地取材,拆解废弃检查站石墩作垫石,用山体滑落的碎石填筑路基。7月30日15时,安州坝一号桥完成铺油,G111全线贯通。但战斗仍未结束——截至发稿,三处400余名队员仍奋战在12条联络线的抢通现场。
“看到孩子被抱出断桥时,我眼泪差点掉下来。”任国龙坦言,这是他职业生涯“最害怕也最骄傲”的时刻。他说:“当过往路人放下车窗大喊,‘谢谢你们抢险,你们辛苦了’时,我感觉很欣慰,人间值得!”暴雨中,这支队伍用肩膀扛起责任:120小时、22处断点、24条生命……抢险战斗仍在持续,他们的身影,是灾区最坚实的路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