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高校工会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的路径,阐述了运用结构化调研工具收集教职工多维度诉求,结合绩效数据与因子分析法提炼关键需求,进而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基于此构建分层分类的激励工具包,形成双轮驱动模式。与此同时,工会需锚定教职工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科规划与SWOT分析开展顶层设计,搭建差异化发展支持系统,并以具体案例展示实践应用,为高校工会工作提供方法参考。

   一、高校工会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激励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1.调研分析

  高校工会要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须构建科学体系以激活职工的驱动力,而这些环节的高效推进,需借助结构化调研工具,收集不同群体在职业发展、工作认可、资源支持、生活保障等维度的核心诉求;同时,结合岗位说明书与绩效数据,分析不同岗位的职责权重、能力要求以及现有激励措施的覆盖盲区,进而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关键需求因子,例如专业成长、知识工作自主性、公平性感知等,为后续激励策略设计提供精准靶点。在此基础之上,高校还需建立动态需求跟踪机制,通过定期的满意度脉冲调查与关键事件访谈,实时捕捉教职工需求变化趋势,确保激励措施始终与个人发展阶段和组织战略目标保持动态匹配,避免因需求错位导致激励失效,并且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

  2.精准匹配的激励工具包

  高校需基于需求诊断结果构建分层分类、精准匹配的激励工具包。其核心逻辑是将通用性激励与个性化激励相结合,形成基础保障加发展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在实践环节,可根据岗位特性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框架。其中,教学岗可设置教学创新奖、学生评教优秀奖等成果导向型激励,同时配套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等发展性激励;科研岗则需强化论文质量奖、科研项目突破奖等长周期激励,并配套科研设备共享、学术交流经费等资源支持性激励;行政岗可推行管理效能提升奖、服务满意度标兵等过程性导向激励,同时提供技能培训、轮岗锻炼等能力拓展性激励。

  (二)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拓宽干事创业空间

  高校工会在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的过程中,应精准锚定需求,规划职业发展平台,做好顶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工会需收集教职工在技能提升、职称晋升、跨领域发展、学术影响力拓展等方面的核心需求,结合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以及人才梯度目标,分析现有职业发展通道的覆盖盲区,充分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平台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最终形成包含发展目标、实施路径、资源保障在内的顶层设计方案。

  随后,基于顶层设计可构建分层分类、精准匹配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需要将通用性资源与个性化资源相结合,在实践环节可按照岗位特性设计差异化发展路径。专业教师可设置教学能力提升线与科研能力突破线;行政管理人员可构建管理技能进阶线与综合能力拓展线;实验技术人员则强化技术专业发展线与创新应用线,基于此提供多样化的晋升渠道和发展机会,使每一位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强化与提升。

   二、案例分析

  (一)调研

  某高校工会在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时,首先组织教学、科研、行政三个领域的骨干教师与管理人员成立专项工作组,系统梳理教职工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获取”“科研团队负责人资质认定”“跨部门轮岗资格”等方面的具体需求。调研显示,教学岗有67%的受访者提出“希望参与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科研岗有58%的团队反映“缺乏学术成果转化指导”,行政岗有72%的人员认为“晋升通道单一”。工作组将这些需求,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中“培育复合型教学团队”“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等目标相对照,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平台建设的内部优势是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部劣势为跨院系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外部机会是地方政府推出“高校人才发展扶持计划”,外部威胁是同类高校在职业发展平台建设上的竞争加剧。最终在形成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发展目标设定为“三年内实现80%的教职工获得个性化发展支持”,实施路径包含“建立跨部门协调委员会”“设立职业发展专项基金”等6项具体举措,资源保障部分明确每年从工会经费中划拨200万元用于平台运行。

  (二)举措

  基于此方案,工会构建了分层分类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其核心在于将“全校通用的在线学习平台”“跨岗位交流沙龙”等资源与“针对特定群体的定制化服务”相结合;针对专业教师,设置“教学能力提升线”与“科研能力突破线”,前者配套“行业导师结对计划”,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后者设立“学术成果孵化基地”,为入选团队配备技术转移专员;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进阶线”包含“中层管理后备人才培训班”,“综合能力拓展线”则提供“教务-学工-后勤跨部门轮岗”机会;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专业深化线”对接大型仪器操作认证考核,“创新应用线”支持其参与科研团队的技术攻关项目。在该系统运行过程中,工会定期汇总各岗位教职工的参与数据,例如教学岗有120人完成企业实践锻炼,科研岗有35个团队入驻孵化基地,行政岗有40人参与轮岗,据此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切实回应教职工的发展诉求,使不同岗位的主观能动性得到针对性提升。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高校工会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的路径探索,突破了传统激励模式的局限。这些路径借助精准对接需求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激励效能的最大化,为构建和谐校园与促进学校发展提供了新范式。未来,需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对教职工需求变化的把握,推动激励与发展体系的迭代升级,使教职工成长与学校发展形成更强合力,助力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