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附中项目施工现场                                           ■通讯员 刘时新/摄

  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以下简称:国戏附中)正开启重塑进程。若说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最高学府,国戏附中则是培养戏曲顶尖人才的摇篮。曾经与陶然亭公园仅一街之隔的老旧建筑群已消失不见,三座崭新建筑拔地而起,前不久这里刚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10天拆除老旧危楼

  站在崭新建筑前,北京城建工程总承包部国戏附中原址翻建项目经理陈昊手持电话,与业主负责人沟通后续装饰装修的工作安排。“项目今年底要完工,装修推进刻不容缓,让仍在外面租房上学的师生尽快回归,也是我们建设者的职责。”陈昊表示。

  国戏附中项目是北京市“3个100”重点民生保障工程,也是国家及北京市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戏曲人才的重要基地。工程位于西城区陶然亭路,包含3个单体建筑,有教学综合楼、宿舍和食堂楼、排练厅,室外还设有篮球场与停车场。

  “该项目原有结构大多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经3次加固改造的建筑挺立至今实属不易。经专业机构鉴定,项目已属危楼,需要通过重建恢复其办学功能。”陈昊介绍。

  项目部先对项目地下环境重新勘测,精准锁定每根管线位置并实施定向拆除,保障地下安全。地上部分则利用原有建筑“L”形布局特点,按由里到外顺序,用两台压力剪将建筑逐块剪下来,配合雾炮降尘,仅用10天就安全拆除存在隐患的既有结构,很多居民直到拆除完才发现原有建筑已消失。

   居民沟通会探索共治模式

  因项目地处北京市核心城区,周边建筑密集,尤其是项目东侧紧邻平房院落聚集区,施工建设产生的扰动与居民生活形成矛盾。

  结合周边环境情况,项目团队联合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居民座谈会,围绕施工安排组织、扰民费等问题进行共同研讨,5个月里,这种社区、企业、居民多方共治的模式,将所有问题摆上桌面,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获得周边居民理解支持,保障工程高效推进。

  倾听沟通会上居民诉求,结合现场实际,技术团队经分析周边地基条件,在邻近平房区的基坑边缘打下双排钢管桩,同时向土层插入锚杆。“这种方式相当于在地下为基坑多设一道防护,锚杆插入地层可更好地锁住土壤,与钢管桩一同筑起平房区域安全屏障。”陈昊说。

  此外,技术人员还在平房上安装了位移与沉降观测点,实时监控施工中地层变化,为施工团队提供最新参数,保障安全施工。

   调度材料以日为限

  城市核心区施工另一难题是场地狭小,如何保障材料及时供应?技术人员结合教学楼西区无需下挖地下室的设计方案,将结构施工时的材料加工厂设置在此处,施工期间,加工厂位置先后更换3次以满足不同区域需要,足见现场狭窄程度。

  场地狭小,要求施工人员对材料、机械、人力的组织极为精细,这也成为每天生产协调会的主要工作,会上,管理团队与分包团队需共同分析第二天的施工任务及所需材料数量,“第二天谁先施工?需要进什么料?进多少量?需要垒多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团队每天要解决的问题。因项目地处核心区,进料只能在夜间完成,我们要求当天到场的材料第二天必须运抵作业面,留出空间为后一天材料供应提供场地。”陈昊带领团队每日精打细算每一寸土地如何利用,全力挖掘场地最大的空间利用率。

  从一张图片上可以看出,所有进场物资的堆放规整有序,这源于管理团队借测量设备定位后,精准规划堆料位置。

  目前,项目正开展二次结构、机电、装修等专业施工,预计今年底工程完工,让中国戏曲明日之星能尽早回归这一摇篮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