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龙泽苑集租房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在昌平区龙泽园街道,一座承载2625户家庭安居梦想的集租房项目正加速建设。作为北京市重点民生工程,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的昌平龙泽苑集租房项目自开工以来便备受瞩目。眼下,7栋住宅楼主体结构施工如火如荼,600余名建设者昼夜奋战,向着9月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全力冲刺。

   “小户型”里的“大文章”

  走进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在20多米高的作业面上绑扎钢筋。项目经理关学林指着施工蓝图介绍:“项目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要容纳26种户型、2625套房,且每户室内面积仅24至35平方米,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方寸之间,机电施工团队啃下了“硬骨头”。机电经理周锋打开效果图,介绍说,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内,密集分布着20多个电源插座、2个防火喷淋装置,入户开关多达5个。“每户最短电线虽仅6米,但2000多户电线累计长度堪比‘万里长征’。”周锋坦言,传统工程最多使用2种线材,而本项目因功能分区复杂,仅管线就选用了4种材质——人防区镀锌钢管、地下室焊接钢管、公共区域JDG薄壁钢管、户内PVC塑料管,材料管理难度大幅增加。

  为攻克这一难题,项目部组建了106人的机电精锐团队。在进场前,周锋就带领3名技术骨干耗时3个月进行深化设计,对26种户型逐一“解剖”,确保每根管线精准预埋。“有时一面墙要预埋5根管线,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周锋说。

   “笨功夫”中的“巧创新”

  在1号楼施工层,工人们正在安装衬塑钢管。这项看似寻常的工艺变革,背后是项目团队的匠心独运。原设计采用的PPR管因刚性不足,需每50厘米设置支架,既影响美观又增加成本。经多方论证,团队大胆改用衬塑钢管,将支架间距延长至6米,单这一项就节约成本超10万元。

  创新不止于材料。面对一层50多户的密集布局,项目运用BIM技术开展三维推演,提前规避管线“打架”问题。记者在电脑上看到,屏幕上显示着管线碰撞检测数据,技术员轻点鼠标即可调整管路走向。“我们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对待每一条管线。”关学林比喻道。

  此外,项目东侧紧邻积水潭医院昌平院区,距地铁8号线育知路站仅900米,区位优势显著。为了让住户享有更舒适的生活体验,团队在细节处下足功夫:统一采用静音排水管降低噪音,公共区域电缆桥架加装防火涂层,户内窗帘及电器全部采用智能操作系统,为入住业主提供更优质、便捷的生活体验。

  “预计2026年9月竣工后,这里将为周边医护人员、产业园青年群体提供优质租住选择。”关学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