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生带领“扎纸工”班组正在工作中                                 ■记者 刘偶/摄

  烈日炙烤下的阜石路,地表温度逼近50摄氏度。一辆印有“公联洁达”字样的新能源工程车以15公里的时速缓缓行驶。车厢内,班长高春生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右手攥紧1.5米长的木柄铁钎,目光如鹰隼般锁定路面——一张被车轮碾扁的湿纸巾正随风翻卷。只见他手腕一抖,铁钎斜刺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银弧,纸巾瞬间被钉入钎尖,随即精准甩入车斗垃圾桶。“这活儿,角度差5度就白费力气。”他抹了把汗,黝黑的手臂与车厢内泛白的肤色形成鲜明的分界线。

  这是北京首发集团公联洁达公司阜石路项目部高温下的日常。全长约16公里的阜石路主路,38名一线环卫工人正以“机械+人工”的循环作业模式迎战酷暑。而高春生带领的“扎纸工”班组,则是这支队伍里技术含量最高的“特种兵”。

   “新能源车队”背后的高温战术

  “现在全项目部21台作业车都是新能源,充电两个半小时能跑7小时。”高春生拍着身旁的电动扫地车介绍。记者注意到,6座120千瓦双枪充电桩在停车场列阵待命,车身上“零排放”的标识在热浪中微微反光。

  为应对高温,项目部启动“错峰作战”:每日10时至16时,机械作业频次提升至3次,人工保洁则集中在早晚时段。但“扎纸工”仍需全天待命——他们负责处理机械无法解决的“顽固垃圾”。“堵车时垃圾量翻倍,尤其是湿纸巾,晒干后像蒲公英似的乱飘。”高春生边说边演示:铁钎必须以45度角斜插,借助车辆惯性“挑”起垃圾,垂直下扎只会将纸巾压得更紧。

   “每趟300次挥钎,一天磨秃一根钎”

  车厢内闷如蒸笼。尽管空调全开,但大开的车窗让冷气瞬间消散。安全帽下,汗珠顺着高春生的眉骨滚落,在工作服上洇出深色痕迹。“上路3分钟就湿透,能拧出水来。”在路上,他总要看看手中的木柄铁钎,他说,钎头好比“战士的枪”,钎头钝了,就什么都干不了了,为此,所有队员都养成了每日打磨铁钎头的习惯,当碰上夏季暑假车流高峰时,高春生甚至半天就要打磨一次。

  记者跟车体验发现,扎纸工需在不大于20公里的时速中完成“瞄、扎、甩”全套动作。副驾驶的观察员不断报点:“右前方石子!”“左窗废纸!”司机随即调整车距,将垃圾控制在距扎纸工1米范围内的“黄金区间”。一趟近16公里下来,高春生挥钎超300次,捡拾垃圾约20公斤。“最怕小石子,碰到就得换铁锨铲,腰都得悬空着使劲。”他揉着酸胀的右肩苦笑。

   “14年练就的肌肉记忆”

  “纸巾要斜扎,塑料瓶得兜底挑,烟头得‘点穴’。”工间休息时,高春生向年轻工友传授心得。项目部每周组织技术培训,但老师傅们仍自发加练——4年经验仅是入门门槛。高春生说,当他刚练扎纸时,不到半小时,手臂已抖如筛糠:“当时我还开玩笑说,师傅们扎垃圾像跳舞,我这像打铁。”

  下午3点,热浪稍缓,班组开始当日第三次循环作业。高春生指着远处反光的路面说:“现在车多了,但垃圾少了,大伙儿素质在提高。”14年间,他见证了保洁工具从柴油车到新能源车的升级,也经历了作业时间从“扫到天黑”到“科学轮岗”的变革。唯一不变的,是扎纸工们古铜色的脸庞和手臂——项目部每年消耗的防晒霜多达50公斤。

  “苦吗?当然苦。但你看——”他突然指向一段刚清理完的路面,几片落叶打着旋儿落下,又被及时扎起。“这时候就觉得,值了。”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铁钎尖上的寒光与汗水一同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