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强在卡塔尔体育场施工现场                                          ■企业/供图

  他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艰苦的科研攻关,引领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他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撑起羽毛球馆索网“大伞”,并编制“天幕”擎起“冰丝带”,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带领团队走出国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工程,为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贡献“中国方案”。他就是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研院”)副总工程师、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王泽强。

  工作近20年来,王泽强始终专注于大型公建和体育场馆的钢结构屋面施工领域。如何让这顶巨大的钢铁“罩子”轻盈美观?王泽强带领团队探索出许多“中国智造”方案,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在他们手中迎刃而解。

   撑起羽毛球馆索网“大伞”

  2005年,王泽强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业后入职建研院结构所。当时正值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高峰期。此时,预应力钢结构在国际和国内领域的工程实例甚少。王泽强被委以重任,承担了羽毛球馆——这个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弦支穹顶结构项目。该结构建筑性能优越,是业内公认的施工难度极高的一种结构。当时,该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国家是日本,其已建成的工程最大跨度不超过50米,而羽毛球馆的设计跨度将达到93米。

  尽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王泽强和团队还是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2007年春节前夕,羽毛球馆工程在张拉过程中出现了索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的问题。春节将至,工人们将回家过年。为了争取时间,他和同事们冒着严寒,白天在现场检查监测传感器,确认数据准确性;夜晚在工地连续奋战,彻夜调整计算模型。

  凌晨3点,他们修改后的计算模型终于调试通过。一大早,他们就把计算模型和分析结果报送设计院,为工程施工赢得了时间,最终迎来了春节前夕实现预应力施工完成的关键时间节点。

  羽毛球馆的建设实现成功张拉,标志中国工程界在预应力钢结构领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从科研、设计到施工的自主化,并形成了一整套自主创新技术。

   编织“天幕”擎起冬奥“冰丝带”

  2019年3月,北京冬奥会速滑馆“全球最大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设计施工的重任又落在王泽强肩上。在索网张拉成形的关键环节,120个千斤顶进行同步张拉,只有张拉完成,整体索网结构才算安全。该工程要求张拉过程一定要同步,否则会出现索夹滑移、结构受力不均匀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王泽强提出了“细分小步达同步,同步控制设备与人为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并进行同步索网的张拉。他和团队在零下12度的工地挑灯夜战,并指导工人进行张拉工作。经过严谨、细致又紧张的工作,终于攻克难关,完成了全部索网张拉。其施工实测数据与理论吻合程度极高,受到业主和设计等多方的高度赞扬。

  经此一战,王泽强团队成功实施了速滑馆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屋面索网结构张拉,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的技术空白。

   跨出国门参建“一带一路”工程

  2020年2月,卡塔尔卢赛尔体育场开始建设。这项工程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造的规模最大的专业体育场馆,将中国的预应力技术推向世界舞台,是王泽强一直以来的梦想。

  他带领团队设计的预应力拉索犹如卢赛尔体育场的一条长虹,拉起全球首例“超大跨鱼腹式索网结构”,在共建“一带一路”工程中擦亮了“北京建工”的金字招牌。

  各项重量级的工程项目给予王泽强丰厚的实践滋养,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外400余项工程中,地域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并在印尼、卡塔尔、柬埔寨等10多个国家实现了应用,直接产值超过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