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长河中,儿时过年走亲戚,总是带着一抹温馨而又略带羞涩的色彩,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且明亮。那时,我们姐弟几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每一次的出行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探险。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物资匮乏,那时,孩子们很少有零食可吃。因此,孩子们最大的心愿便是盼望过年走亲戚,或者自家招待亲戚,以便一饱口福。
在故乡小山村,人们十分看重礼数,在亲戚来往方面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什么时候去谁家、带多重的礼、谁去,大家心里都有数。若礼数不周,不但会让亲戚不愉快,还会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被人看不起。
春节前后,是走亲戚最为频繁的时候。大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礼物,用红纸包裹得严严实实,上面还会绑上一根细长的红绳,既喜庆又庄重。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兴奋得几乎一夜难眠,想象着即将见到的远方亲戚和可能收到的压岁钱。
山村的乡亲们讲究亲戚之间礼尚往来,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平辈之间走动,最后是长辈去小辈家。《诗经·秦风·渭阳》有咏“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可见外甥与舅舅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源远流长。
清晨,天空还泛着鱼肚白,我们姐弟几个就被父母从温暖的被窝中唤醒。匆匆吃过早饭后,一家人便踏上了走亲戚的路途。那时的交通远不如现在便利,多是步行或是骑自行车。一路上,我们或是坐在自行车后座,紧紧抱着父母的腰,感受着他们的体温和心跳;或是手拉手,沿着乡间小路前行,听着远处偶尔传来的鸡鸣犬吠,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期待。
到达亲戚家后,总是先被热情地迎进屋,一阵寒暄过后,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品尝亲戚们精心准备的饭菜。那些菜肴或许并不如现在的精致,但每一口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与家的味道。大人们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偶尔还会因为争抢一个玩具闹点小别扭,但很快就会重归于好,继续享受快乐的时光。
最令我难忘的,是每次走亲戚时收到的压岁钱。虽然金额不多,可那份沉甸甸的心意,却足以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好,生怕弄丢这份来自长辈的祝福与期望。
夕阳西下,当我们准备告别时,亲戚们总是依依不舍地将我们送到门口,反复叮嘱我们路上小心,下次再来。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踏上了归途。一路上,我们兴奋地讨论着当天的所见所闻,分享彼此的快乐与收获,直到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灯火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如今,时光流转,那些儿时走亲戚的经历已经成为心中宝贵的回忆。虽然现代化的通讯方式让我们与远方的亲戚联系更加便捷,但那份在路途中的期待、相聚时的欢笑、离别时的不舍,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它们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我记忆的夜空,温暖着我前行的道路……
(作者单位:郑州局集团公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