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供电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自研发装置检查接触网设备                  ■企业/供图

        车站便利店、鲜花站、寄存柜;集合招援求助、寻找遗失物的“北京地铁服务”小程序;夏日里有“强冷”“弱冷”的贴心清凉设置,冬日里有暖乎乎的座椅……近年来,北京地铁频频“上新”,涵盖站前幕后,展现着北京地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车站标志优化改造

        每一次改变,都响应着乘客的呼声。今年,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全面开展了车站标志优化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惠新西街南口站、东四站标志改造,确保乘客在换乘过程中可以清晰、准确地获取信息。

        考虑到车站建设时间不同,卫生间标志的样式不统一,一分公司对既有卫生间标志进行提升,通过在站台设置侧挑标志牌等方式,实现从远端至近端的指引,进一步提升指引效果及美观性。后续,还将持续完善车站无障碍设施、无障碍电梯、AED设备等标志指引,不断优化和完善车站设施和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

         “智慧”系统惠及乘客

        近日,北京地铁公司在双井站上线视频智能综合分析系统,通过智能分析和预警手段,聚焦乘客从进站到候车的全流程需求及状态,同步提升车站管理能力。

        据了解,视频智能综合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双井站既有监控系统,通过网络部署流媒体服务器,同步借助网闸隔离实现数据的接入和系统的部署。系统通过智能视频分析手段,实现对8种场景的全运营时段实时鉴别提示,通过智能感知、预警、预测、提醒、业务联动等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响应速度、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新系统的上线为双井站主要带来三方面提升。首先是实时分析客流密度,帮助车站工作人员直观掌握客流情况,以便提前采取动态限流、客流引导等举措,提升车站通行能力。其次,新系统上线后,车站可利用智能化视觉分析,实时识别失物无人认领、招援服务等方面的提示,并快速锁定位置。最后,新系统的上线实现了出入口广播的覆盖,站内客运组织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准备进站的乘客。“这套新系统对于我们值班站长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较大,通过一键点击视频巡站,系统自动对重点区域进行巡视,对应急情况做出快速提示,便于我们做出下一步判断及处置。”值班站长徐海静表示。

         幕后“科技力”保障地铁安全

        北京地铁一线员工的“科技力”也实实在在运用在地铁线路上。近日,由北京地铁供电专业技术人员自主研发的“刚性接触网异常磨损检测与自动处理装置”在北京地铁6号线投入试运行。

        地铁6号线采取接触网供电模式,随着列车持续运行,受电弓与接触网滑动接触,接触线表面易出现磨损,一旦磨损异常便会影响供电系统的平稳性。“除了振动摩擦会造成接触线表面出现磨耗外,温湿度也是影响因素,秋冬季节检修频率会相应提高。”据北京地铁供电分公司接触网项目部运检师、二级工匠潘二保介绍,“刚性接触网异常磨损检测与自动处理装置”以悬挂方式置于接触网汇流排上,沿汇流排移动,并进行接触线异常磨损的实时检测与智能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异常磨损进行及时打磨处理,完成接触线异常磨损的修复任务。装置主体在进行空中作业时,地面人员通过手持平板来进行状态查看与操控。

        “刚性接触网异常磨损检测与自动处理装置”的研发,使接触线打磨作业在检测精度、打磨效果、工作效率方面得到更高的提升。举例来说,曾经一座车站上下行约400米的打磨区段,需要利用夜间3小时,8名作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新设备仅需一人在地面监测设备的运营状态及作业进度即可。此外,项目研发小组还设计出一款“手动挡”设备,体积仅有“自动挡”设备的一半,8名作业人员将设备做好挂网后,推动承载梯车作业,仅需1小时便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