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学院3期(教师)宿舍工程拔地而起 ■记者 董一鸣/摄
一阵秋雨过后,阳光洒在位于顺义区的北京城市学院3期(教师)宿舍工程现场,挂在结构上的颗颗雨滴随之泛起明亮的金色。
前不久,这个由北京城建二公司施工的项目1-3号楼正式跃出地面,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地上结构施工。该项目是企业为该学院建设的连续第3个工程。
2016年,北京城建二公司首次与北京城市学院合作。连续参与该学校三项工程建设,其背后的团队经验更值得借鉴。
如果总结合作成功的秘诀,那便是北京城建二公司推行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的组合拳。其中,坚持换位思考成为双方建立起稳固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
2016年,北京城建二公司中标城市学院教学楼工程。面对5万平方米的工程和仅有不到8个月的有效工期,北京城建二公司调集内部一切资源投入项目建设。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周至少4次到现场蹲点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全员努力下,工程在2017年开学前正式投入使用,让业主方看到了企业的决心。
打下良好基础只是合作的开始,如何持续做好服务工作,北京城建二公司以及项目部成员始终坚持从“替业主分忧”的角度开展工作。
无论是刚刚跃出地面的3期(教师)宿舍工程,还是已经竣工的学生宿舍和教学楼项目,建设中,团队都以优化使用功能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到将资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比如,在整个区域的土方作业中,项目团队在2016年施工教学楼时便根据学校后期建设计划,计算出区域还需要大量回填土,并建议业主将土方在施工区域内进行倒运,实现土方平衡。最终,业主接纳了项目部的意见,整个学校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后,采取内部倒运的方式比外运再回购节省土方运输费用将超过2000万元;在地下室施工时,项目团队考虑到车库以停车为主,装饰装修材料应遵循简约风格,建议将顶部的石膏和刮腻子的做法改为喷涂工艺,业主经过分析觉得项目部意见可行,改变做法后节省费用超100万元;外立面是项目的门面,施工时,项目部和业主共同研究,最终确定使用效果更好、价格更高的石材,同时,将空调板的装饰砌块改为金属百叶,消除了后期砌块存在滑落的使用风险。
“项目部和业主单位通过反复沟通,形成了互相理解、互相认可的团队氛围,这也是我们能够连续中标该业主三次工程的秘诀之一。”项目负责人说。
除了互相理解支持,团队的施工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虽然项目以住宅为主,技术创新的空间并不大,但是从小处着手,细节控制,让业主看到了团队更专业的能力。
悬挑架是工程建设时工人进行结构施工的重要支撑平台。传统做法是使用工字钢穿洞墙体搭在楼板上。同时,上部进行拉拽处理,形成稳定结构。该项目技术团队创新了一种做法,即采取高强螺栓将原本搭在楼板的钢支撑栓接在柱体上,同时,上层楼板制作特制挂钩拉住悬挑部分,解决传统做法后期需要封堵大量施工洞口造成的繁琐工序和渗漏风险;内部门窗洞口施工中,技术人员将门窗上部的冠梁用砖块进行二次砌筑变为与顶板同步浇筑成混凝土结构的做法,这样不仅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省去了二次建造的繁琐,也使施工效率提高了20%;加压风井是建筑内部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这一区域尺寸偏小,无法整体插入风管,团队研究后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风井内部四壁贴上钢板再固定,并设计了特制脚手架便于工人安装,让风管几乎是严丝合缝贴在风井内,解决了施工难题。
如今,项目团队正在进一步挖潜,围绕校园内未来的使用需要对市政管线、园区绿化、景观布置等进行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出自我们团队自主行为,通过多年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同业主产生更多共鸣,共同将校园打造成精品工程。”项目负责人说。
从认识到认可,从理解到信任,9年的合作基础也许只是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