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司探伤机器人                                                   ■企业/供图

        根据北京地铁公司公布的一季度相关数据,该公司所辖17条线路累计运送乘客6.52亿人次,日均716.33万人次,同比增长12.19%;开行列车640933列,同比增长0.38%;加开临客1195列,同比增长75.48%。

        要让如此巨大的客流量每天出入安全便利,给北京地铁公司科技运维和智慧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让系统顺畅运行之外,近年来,北京地铁公司持续推动点位上的科技创新应用,其中“移动式构架焊缝检测机器人”已经在房山线完成调试与培训工作,将大幅节省电动列车检修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列车运行时与轨道接触会产生振动,车辆转向架构架容易出现肉眼不易发现的疲劳裂纹,探伤机器人的上线,用智能化代替了以往的人工检测。探伤机器人采用了先进的多通道电涡流传感、三维视觉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控制协作等作为技术支撑,自动实现构架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检测。进行探伤作业前,检修人员将探伤机器人的走行路径、升降高度、探伤点位坐标等数据预先录入系统,“一键”确认后进入检测阶段。探伤过程中,通过类似于医生听诊器作用的涡流探头产生磁场线圈感知构架表面裂纹,如同给铁轨做“核磁”,而检测结果会同步上传至服务器,检修人员可及时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处置。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标定、自动定位、自动扫查、分析判断等智能化动作,完成了传统构架探伤作业模式的智能化升级。

        此外,传统转向架构架探伤工作需要将构架拆解后运输到厂家进行作业,从构架送出到运回大概需要15天时间,人工检测时要对构架的焊缝进行脱漆,随后用磁粉探伤,探伤过后再进行补漆,整个作业耗时耗力。在探伤机器人“入职”后,不仅免除了运输设备的“劳师远征”,更是实现了效率的“脱胎换骨”,每天可完成3个检测任务,仅用6至7天便可完成1列车构架的探伤工作,大幅节省了维修周期,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除此之外,探伤机器人的上线让作业环境更加绿色环保,涡流探伤工艺实现了探伤过程和探伤结束后的污染零排放,确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而该设备的续航能力强,充电一晚后,基本能坚持两个白天作业时间,特别是面对高温和极寒天气,也不用太多“关照”,45摄氏度至零下15摄氏度之间都是该探伤机器人的适宜生存环境。另外,它还有“导师”作用,通过收集、汇总典型构架裂纹现象,为制定预防措施给出指导性建议,丰富了检修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