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秉承“确保首都供水安全”的企业使命,紧紧抓住“为民务实”这条主线,努力建立和完善以水质为核心目标、实现“从源头到龙头”全覆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推动首都供水服务再上新台阶。

          一、解析全过程的水质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理念

          根据对全球先进供水企业的研究,供水全过程水质分析监测能力,按照制水工艺流程、水质分析类型以及监测层次,分为全流程水质分析监测、全类型水质分析监测以及全层次水质分析监测三个方面。

          首先从制水工艺的流程来看,水质监测包含了水源监测、净水厂工艺运行监测以及输配水系统监测,这一系列监测过程可以称之为全流程水质监测系统,覆盖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水质监测。具体来说,针对水源检测,实行多水源供水,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均应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在各水厂工艺运行监测方面,水厂应严格执行相关的运行规程及技术规范,所用的各类净水剂及相关的制水材料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要求,同时,实行水质预警控制管理,严格将制水工艺设施出水和出厂水的重点监测指标控制在集团规定的范围内(集团规定的某些指标的标准限值优于国家标准);在输配水管理方面,严格按照配水管网设计要求、施工要求、投运要求、运维管理、抢修等相关的制度执行,真正实现水质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从监测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在线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监测,还有便携式监测和应急移动监测。每种类型的监测方法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局限性,没有任何独立的一种方法可以满足供水企业水质管理体系的要求。比如:实验室监测具有测试环境条件易于管理、仪器维护校准良好、符合国家测试标准等优点,但其测试方法需要取样,监测周期长,不适合供水企业精细化运行管理,需要在线监测进行补充。便携式监测则适合于现场或应急监测。因此,几种监测方式结合使用才能最终满足企业实现目标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的需求。

          从监测层次和应用部门而言,又可以分为水厂内部监测、集团中心化验室监测以及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督察监测。在水质检测方面,执行水质的三级检测制度,由水厂配水机房、水厂化验室、水质监测中心构成的检测体系,分别负责各厂出厂水每日检测、各厂处理工艺流程常规检测、全部水源和出厂及管网水的检测。在水质监测方面,具体的流程为:根据国家标准及企业标准,建立企业最终质量目标,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具体指标;为完成该最终质量目标,对生产流程进行分解,确定需要进行过程管理的生产工艺;对需要进行过程管理的生产工艺,确定过程管理质量目标,该目标必须是明确、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对实现生产工艺过程管理质量目标,编制行动计划,包括负责人、行动目标、行动内容、时间、考核、奖惩等方面内容。当水质监测方面出现问题时,水厂应及时上报相关部室,共同研究调整各制水工艺设施运行参数,保证各处理工艺出水达到预警控制指标以下,确保出厂水水质合格。

          以上各部分,共同构建成了全过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的整体理念。

          二、“水质管理与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供水企业队伍建设和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精益化的必由之路。多年以来自来水集团在从源头到龙头的三级水质监测,以及构建实验室检测、在线监测和移动式实验室现场快速检测的立体化检测手段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距离“首都标准、国际水平”还是有差距,在工艺及管网水质管理上暴露出一些问题,也仍然存在不少潜在的风险。南水进京带来水质情况多变的状态,而且这种变化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获得改变,只会持续多变下去;环保督查力度加大,很多污染问题不断暴露;水处理工艺的应对及管网运行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水质安全问题仍亟待加强……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不能轻视水质风险问题,要加强水质管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水质状况总体不错,但是距离集团“首都标准、国际水平”的标准要求尚有一段距离。因此,加强水质管理与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1. 加强水质管理与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对集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作为百年国企,我们有丰富的基础管理工作经验,但是针对水质管理的具体工作,并没有系统地做过类似ISO9000管理体系的认证。因此,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容易产生漏洞。为了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勠力拓业、科学管控”的工作方针,把好“水质是生命”的质量关,应对标国际标准,查找差距,以水质安全为主线,全面梳理总结现状工作,建设一个系统化、完善化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标准体系。

          2. 加强水质管理与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对提高集团各岗位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十分必要。水质安全工作,关系到集团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制水工。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检查的过程,也会有自我否定的过程,继而不断地改进提升。体系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完善各层级水质管理责任制,实现全过程的水质规范化管理工作。

          三、全过程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是供水企业保证水质安全的必要措施

          北京供水形式复杂,人口密集,供水水源多样,管网纵横交织,新建水厂层出不穷,重点区域、重大活动的保障任务艰巨,供水形式不容乐观。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供水人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建立一个“从源头到龙头”全覆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具体到供水企业来说,目标管理包括两方面的质量目标,即企业最终的质量目标,比如:提供管网末梢符合国标的饮用水,以及为实现上述质量目标,各个制水工艺过程需要达到的过程质量目标。以浊度为例,要达到管网末梢水浊度不能超过1 NTU的标准,企业要设定出厂水、滤后水等的浊度分别不能超过设定值的过程管理目标,即企业内控指标。过程管理同样也包括两方面的性质,一是分解确定生产过程,即为完成企业最终的质量目标,确定对哪些制水工艺过程需要进行管理;二是为实现确定的质量目标而需要实施的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管理。因此,企业质量管理一定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最终保证水质的安全。

          四、建立常态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有效保障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对自身工作的检查、梳理及提升的过程。标准化体系执行到什么程度、执行的好坏、存在什么问题,都要由监督考核这一环节来检验。通过这一环节,对标准化体系进行全面评价,查找各项流程、标准等自身存在的缺陷,然后查找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制定整改措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形成工作的闭环,使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持续改进,逐步建立一个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制,最终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管理工作的动态管理。

          通过多年的供水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控制好全过程水质是自来水产品质量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从加强水源水质预警、加强水厂工艺控制及管网稳定输配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大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着力建立健全全过程水质监控的机制与制度,提升水质检测能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和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机制,同时采用标准化手段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水质全面质量管理,努力打造“首都标准、国际水平”的水质目标,秉承“亲情服务”的服务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是集团水质管理的必由之路。

          总之,作为首都供水企业,应时刻把为民服务作为供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各类标准融会贯通,创新思路,不断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向前发展,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努力在拼搏担当中践行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党的事业、集团供水事业与自我价值共同发展,为加快推进“首都标准、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供水企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