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标志着数字货币理论与应用研究正式纳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准确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发行体系和支付结算体系的影响与发展,积极适应央行数字货币对完善基础设施和改进金融服务的新要求,是商业银行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积极布局的重要领域。

        一、法定货币、数字货币及央行数字货币

        (一)货币法定与央行数字货币

        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向金银铸币再到信用货币的演变。由于货币的特殊性,货币法定说就成为货币理论发展的基石。不仅西方有货币国定理论的经典著述,我国古代经济理论具有极高地位的《管子》就秉持“先王制币”说。国家为了维护币值稳定、统一支付媒介、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垄断货币的发行,所以国家信用货币称为法定货币(法币)。法币与国家主权相关联,是国家强制力的产物,由国家法律和行政力量支持并强制流通,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出国家的货币政策管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协作等国家货币管理职能,以维护国内经济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数字货币即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形态,它是在移动网络、密码算法、信息技术等科技更迭变革推动下,货币的形态从传统信用货币形态向数字形态过渡的产物,是基于网络来记录价值归属和实现价值转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数字货币定义为“价值的数字表达”。国际清算银行下设的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提出了“货币之花”模型,从发行人、货币形态、可获得性和实现技术等四个方面对数字货币进行了分类和定义。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被称为DC/EP,是数字货币Didital Currency 和电子支付 Electronic Payment的缩写,人民银行将其定义为“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DC/EP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由中央银行进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关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政策含义分析》一文中,将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称为“数字人民币”。在目前的内部测试中,数字人民币被标记为e-CNY。

        (二)私人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

        与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定货币相比,所谓的私人信用货币产生于私人信用,是与国家信用相对应的语义上的衍生,从严格概念讲不应该称之为货币,安全性远远低于法定货币。因此私人信用货币的“发行或管理”也无法以提升社会公共福利水平为根本,尽职高效地履行货币金融管理职能。

        私人数字货币的内在缺陷使其难以承担起货币职能,大部分都已退化为投机工具或货币资产,目前最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数字货币的应该还是央行数字货币。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是全球各国央行发行的第一个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它不同于早已流行多年的其它各种数字货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代币,是数字化的主权货币,是国家货币发行体系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数字货币开始真正进入一个国家货币发行体系和支付清算领域,同时也预示着传统货币发行理论与公共支付体系,正在或者将要发生重要而具创新意义的深刻变化。

        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与数字货币战略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既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跨境外溢效应。由于数字货币具有点对点支付特点,在支付交易过程中可以脱离网络、脱离银行、脱离账户,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币种的汇兑和跨境流通,即便在发行国家之外,也很容易媒介价值转移,且难以被所在国政府和货币主管部门追踪。因此,如果不提前做好应对,数字货币的国际化很可能会对一国的跨境资金流动的控制能力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冲击,特别是对于弱势经济体而言,强势经济体的数字法币可能会对其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性构成威胁。

        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数字美元动向和天秤币进展。为了得到各国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支持,避免对货币主权挑战的担忧,天秤币在其Libra2.0白皮书中,已将“无国界的货币”定位降格为“全球支付系统”,强调是为数字法币提供可运行的基础设施。如果天秤币未来能够跟欧美等国家达成合作,很容易凭借其30多亿全球用户(Facebook)发展成为全球超主权数字货币,不仅会进一步强化美元霸权地位,将人民币排除在国际货币之外,还会严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

        因此,“十四五”规划要求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通过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让我们在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巨大市场上,加快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健全数字货币法律框架,建立数字货币使用和跨境支付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在国际数字货币竞争中占得先机。

        为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协调合作,构建以全球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数字货币共建、共享、共治的国际合作机制,维护现有中央银行的双层管理模式,强化对货币体系和货币主权的控制力,降低超主权货币对全球金融体系形成颠覆性冲击的可能性。

        三、央行数字货币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展望

        (一)对现代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

        减少现金发行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纸币现金在生产、存储、运输、流通、销毁等环节均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而对央行数字货币而言,除前期数字货币兼容的基础设施和系统的搭建和维护成本以外,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保管、兑换等方面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有助于支付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有效防范账户涉恐、涉赌、洗钱等风险。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控匿名的特性,在满足客户匿名支付需求的同时,保证央行对交易数据的可获得性,能够及时识别可以交易并采取冻结账户、终止交易等应急举措,提高了经济交易活动的透明度,有助于打击洗钱、腐败、偷税漏税、涉赌涉恐等违法犯罪行为。

        统一电子支付市场,便利居民消费。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币,任何人不得拒收。因此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可以打破应用层的隔离,整合各类第三方支付和场景应用,促进公平竞争,提供用户多样化的支付选择。同时,对商业银行打造开放银行场景,实现流量经营,提高客户黏性,提供了宝贵机遇。

        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吸纳了实物现金点对点支付的特点,采取了账户松耦合的方式,交易双方不需要在银行开立账户即可使用数字货币钱包,这有利于强化人民币国际结算货币功能。

        (二)央行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

        账户体系变化对商业银行潜在影响。为了减少央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和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我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依然采取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公众”的双层运营模式,即由央行按照100%准备金要求将数字货币发放到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公众。延续现有的货币运行框架推进法币数字化,一方面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各方面的资源、人才及技术优势,分散央行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央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直接竞争造成金融脱媒。同时,数字货币定位M0替代,且不支付利息,也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对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冲击。但这依然可能会对银行负债端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大部分的金融资产赎回和提取总是面临一定限制,为了生活和交易的便利,公众一般都愿意持有部分具有高流动性的低息活期存款。央行数字货币发行以后,会对商业银行的这部分存款产生替代,特别是银行存款与数字货币的转换速度要远高于银行存款与传统M0的转化速度,这可能导致一般存款稳定性降低,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端产生冲击。

        对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的影响。央行拥有数字货币实时全量的交易信息,为央行实行精准的货币政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央行可以更加准确衡量全社会的货币总量和分布结构,准确测算货币流通速度,对消费者和市场主体整体的交易支付习惯和风险偏好形成深刻洞察,这为央行准确灵活地运用总量供应、利率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内嵌智能合约的能力,可追溯、可编程,可以针对不同的资金流向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措施,增强定向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效果。此外,由于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差别计息,甚至可以打破零利率的下限,有望为货币政策的调节拓宽空间。

        对货币主权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和形成规模,使得在央行监管的现有货币体系外部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流动性体系,对现有金融体系产生分流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Facebook宣布发行超主权天秤币更是对国家货币主权产生威胁。特别是天秤币锚定的货币篮子已经把人民币排除在外,即使它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成功,也必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负面影响。在保证审慎安全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应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使用不依赖银行账户,且具有“交易即支付”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为绕开昂贵低效的SWIFT和CHIPS支付体系,降低美国长臂管辖霸权风险提供了可选工具。

        (三)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展望

        加强规则制定,维护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是商品经济和现代金融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目前最合理的货币制度安排。未来数字货币发展大概率将收敛至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中心化管理模式。一是去中心化的私人数字货币模式难以避免不同货币间价值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的供需难以耦合、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二是法定货币以国家强制力将其价值锚定在一国范围内可供交易的商品和劳务上,能够更好地维护货币币值稳定和货币职能的实现。三是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当经济运行受到外部扰动或冲击而偏离潜在水平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控制货币总量或利率水平实现逆周期调节。

        聚焦标准与基础设施建设,应对国际竞争。未来,围绕数字货币特别是其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方面,中国将面临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央行数字货币定位支付体系、金融体系应对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化升级,但仍被美欧日等七国集团(G7)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解读。Facebook用户超30亿,它所发行的天秤币定位是超主权跨境支付工具,且其锚定的货币篮子已经把人民币排除在外,如果天秤币能够吸纳足够用户形成强力的网络外部性,将会对人民币国际空间形成挤压。中国具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优势,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网络完善,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的重要举措。

        促进普惠金融。数字人民币具有可追溯的特点。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字人民币流通产生的数据,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信息、管理信息以及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信息,形成数字化的企业信用,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普惠性。

        建立公平、开放、共享、安全的经济秩序。目前,虽然我国在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进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监管框架和法律的精细化、完整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未来数字货币应用可以借鉴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运行方式,加强多方沟通协作,坚持充分测试,谨慎推进的原则,在控制风险传染和外溢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和业务面,逐步取得引领性的突破。做好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上的保障措施,控制好公众信息安全风险。加强与国际央行和监管部门沟通协作,深入参与国际数字货币运行和监管框架构建,完善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公平开放、稳定有序的经济金融秩序。

        四、大国数字货币战略下的银行跟进策略

        (一)强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和行为监管下审慎经营

        在中央银行统筹指导下,严格落实货币政策导向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做好与数字货币运行特点和模式相容的技术和业务储备,重塑服务流程。利用数字货币可追踪的特点,优化信贷投向,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坚守风险底线,坚持稳健合规经营,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法币信用的损害。

        (二)制定自身的数字化发展战略

        把国家数字货币战略方向、规则、标准融入到信贷、支付、交易银行、现金管理和投融资业务偏好策略当中,明晰自身的商业银行账户管理责任。培养区块链应用、电子支付体系、大数据风控、跨境贸易与人民币国际结算等专业化队伍,在央行指导下,推进基于数字货币的业务规则、支付体系和跨境结算标准建设,探索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和投融资体系,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打造安全高效的资金往来通道,在服务国内外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提升数字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

        (三)强化账户反洗钱与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数字加密货币发行流通中的客户信息保护。基于数字货币可控匿名的特性,加强与中央银行的数据合作,动态更新针对涉嫌洗钱、恐怖融资、逃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筛查规则,提升数据挖掘和特征搜寻等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水平,强化商业银行对经济金融犯罪的识别和处置能力。

        (四)加强核心系统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持续推进信息系统数字化改造,按照数字货币运行要求,重塑当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满足央行数字货币对业务并发容量、隐私信息安全、快捷性、高效性等对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的要求。强化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着力提升数字货币业务相关的产品、服务和流程的客户体验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在不断提高技术自主掌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和技术引进,建立数字人民币业务产品研发和支持团队,打造支持数字人民币业务稳健高效的交易结算系统。

        (五)做好账户服务,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积极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支持企业客户软硬件基础设施改造,围绕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整合功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构建和融入基于数字货币的生态圈,打造衣、食、住、行、医、学、娱等高频支付场景。以客户、场景、数据和商业模式四个核心要素为切入点,以开放账户体系、产品服务及技术架构为基础,开放API接口,创新数字货币贯穿全局、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商业模式,推进商业银行开放银行建设和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